有些科學家認為,如果真的有外星人,那麼根據他們使用能源的規模,就可以大致推斷這些外星文明進展的程度。
近現代人類文明的濫觴,起源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,有賴於蒸汽機的成熟與實用,人類掙脫了獸力與人力的桎梏,創造力與生產力都大幅提升,深遠改變人類文明的進程,開始了後續一連串在生物、醫學、化學、物理、通訊,計算機學等各領域的突破。法拉第(Michael Faraday)與特斯拉(Nikola Tesla)等人的科學成就,引領人類進入電氣化的時代。借重於使用電力,各種神奇、重要的設備、儀器、工具等,都一一問世。上世紀50年代初,甚至誕生了積體電路(integrated circuit),循著積體電路的發展軌跡,人類便不斷改進並使用電腦、自動控制,乃至於最近的人工智慧(AI),大幅延展人類的智力,另外開啟了人類文明更令人目不暇給、甚至難以想像的璀璨篇章。
無論能源的進步或文明的進展,最根本的基礎其實是科學。十六世紀中葉創建的英國皇家科學院的紋章(The coat of arms of the Royal Society) 中有一句精神格言Nullius in Verba (英譯為On the words of no one. ),意思是,無須服從權威、迷信鬼神,只相信實驗所看到的。這就是科學的精神。
時至今日,對於使用能源,人類有了更深的了解、更遠的眼光以及更多的選擇,然而這一切的發展都須植基於科學。過度使用化石能源已然造成不得不警惕的環境惡化,世界各地都積極研發地熱能、海洋能、生質能、太陽能、風能等綠色永續能源,也有國家研製更乾淨、更高效率的化石能源技術,乃至於更安全的核分裂發電廠。值得注意的是,較低溫環境下的核融合反應、Z箍縮核融合、雷射慣性核融合,以及磁侷限核融合,近年都有值得期待的進展。全球最大的磁侷限核融合研究計畫ITER設置於法國南部,由歐盟、俄羅斯、中國、印度、日本等三十五國共同合作,預計2035年會有更接近商轉的初步成果。
亞太能源科學教育協會的宗旨是,基於科學的精神,藉由與亞太地區各國科學教育之廣泛合作,以教師研習、學生競賽或研習營、研討會等平易近人的方式,向學校師生、社會大眾,乃至於能源決策者,提供有用、完整、正確的能源科學知識,為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。